雷火电竞(中国)平台网站

雷火电竞

咨询热线

13298323885

Classification

雷火动态

13298323885
传真:13298323885
手机:13298323885
邮箱:admin@niukid.cn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25号院2号楼18层1807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雷火动态 > 最新资讯

大型公司开发软件的流程是怎样的?雷火电竞平台 雷火电竞

发布时间:2023-09-07 16:27:41 丨 浏览次数:711

  时间太久,不为本文中的任何一句话的线年的时候刚刚加入搜狐,刚刚有工作经验7个月,很快就开始做白社会的项目。

  那时候开心网的偷菜正火,Facebook如日中天,Twitter刚刚起步,新浪和搜狐刚刚在博客上打的热火朝天。

  同组的师兄刚刚从搜狐奥运组撤出,刚刚经历过奥运高峰期的考验,特地分享了架构,可惜当时才疏学浅,大部分都只能听一个皮毛,当然现在也很菜。

  方老大带着我们做SNS,Mark带着琳姐,吉子哥他们闭门会开了好久-据说是好久,反正多久我不知道,我是小兵兵一个,这些都是后来他们告诉我们的。

  终于他们决定了,要做白社会。从他们决定做白社会开始,就决定了太多人一生命运的改变。

  用我六年前的话来说,就是在白社会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在现在看来,60人的团队有条不紊,如同军队般整齐,条理清楚的做一个项目,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这就是我经历过的最大的项目了~跟众多大牛比起来,大概微不足道,但是对我这种小兵兵来讲,回忆起来已经是感慨万千。毕竟当年的白社会团队,60多个人,最菜的就是我,其他人几乎全部是各个一线公司的CTO,副总裁,核心架构师,CEO等等等等。

  我记得很清楚,要做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次参加项目动员会,也是到今天为止最让我受震动的一次动员会。

  熊杰那个时候是PM组的Leader(后来一个新浪的朋友说,她们在做微博的时候,那个时候其他行业都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新浪就有了。听我有点目瞪狗呆,这么算起来搜狐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比新浪至少多了两年吧?)

  做的PPT很漂亮,怎么漂亮的我不知道,反正就是讲一个人,经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然后早上七点起床,开始挤地铁,上午被老板骂,下午被客户骂,晚上十点又要挤地铁什么的。

  然后说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让他们释放压力--虽然我到现在都没太明白,一个单纯的网站能够释放这么多压力么?

  然后,Mark他们定了一个很清晰的框架,这个框架,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几乎没有变过。

  整个网站的功能,被分解成三个模块。FrameWork,App,Common,到现在我都在延用这种模块结构。Framework是白社会的主要框架,Home,User什么的都在这里。App是预留的网站的应用,如真心话,池塘边等。Common是公共服务,邮件啊IM啊通知啊神马的都在这里面。

  两人一个组,做一个小的功能模块。吉子和琳姐好像军中大将,总共差不多十几个组。每个组领命而去,两周或者是三周交工,嗯,这是后话。

  我在之前的项目中,用到过一点点的Maven,琳姐给了我任务,让我给大家讲一下maven.第一次技术分享就奉献给了白社会的团队,还是有很多东西不太懂,可能也讲不清楚,但是收到了申总的鼓励,说我讲的知识点可能不够深,可是条理很清楚,能像我一样把东西讲清楚的人不多。

  当时的敏捷开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敏捷开发,我想我大概以后不会采用任何的开发流程了。

  特别是需求评审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琳子和吉子他们会争的很厉害,为了一个功能要不要做,有没有必要做,经常会吵得非常非常凶。可是我很喜欢这种氛围,很喜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琳姐说,为什么要花费80%的工作量去满足了1%的用户的需求?池明想了想,说:可是用户会因为这1%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离开。

  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在思考,虽然我现在思考的角度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仍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嗯。特别是在做方案评审的时候,我在一周之内,为了拿出一个为用户推荐二度好友的功能,做出了7种方案。

  读研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说,我们那个年龄,22岁~28岁,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年龄,现在想想也确实是,如果再次能回到那个年龄段该有多好,如果你在看这篇贴子,如果你处在这个年龄段,好好珍惜吧~

  方案评审比较随意,不太在乎格式,只在乎能否把事情讲清楚,把要做的事情列清楚。我的第一次方案评审,也是交给了搜狐。

  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那么多技术大牛告诉你方案中哪里做的不合理,告诉你需要怎么做,怎么解决高并发的问题,怎么去做算数据量,怎么去估算占用的内存大小,怎么去利用缓存,怎么去防止数据不同步。

  Demo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整个搜狐的团队,没有测试。是的,搜狐60多人的研发团队,没有一个是测试。所有的程序员,自己就是测试。我们能确保,每一组工程师,做出来的程序,在Demo之后,几乎是零Bug的。

  这是一个通用的,封装了缓存的DB访问框架。无数次我们都讨论过开源事情,只是一拖再拖~到现在,嗯。

  申总和康总负责这个框架的研发,是的,你没看错,在我们做项目的同时,他们只比我们早启动了不到两个月。

  Tuscany是我至今仍然非常喜爱的框架,非常非常喜欢。Tuscany的设计哲学很经典,很开阔,又很简洁。看完Tuscany之后,再看Dubbo,有点无法忍受这种山寨版的Tuscany,虽然Dubbo有他自己的优点,也是国内很多公司正在使用的东西,但是几乎 没有什么思想,或者说我已经掉进Tuscany的坑里面根本不想出来了。

  不仅仅是Tuscany的使用,Tuscany本身并不支持负载均衡。神一样的花了两周时间,重新写了一个Scallop的框架,用于做负载均衡。

  嗯。当时还没有Zookeeper,即便现在有了,我也更喜欢Scallop这种简单直接明了的方案。

  ActiveMQ确实有很多坑,我们遇到过不少的情况,折腾了好久才把他搞定。

  用ActiveMQ来做解耦,也确实是让代码简洁了很多。比如说用户注册,要算积分,要算推荐,要加好友,要初始化任务,要做很多很多事情。这些东西,用JMS来解耦是最合适的。

  而且还封装了Tuscany和JMS组件,这是我一直很佩服的地方,这些开源框架,在这些大牛手里就是一个个可以任意组装的玩具,三两下就明白别人怎么做的,然后自己要怎么改进。

  Erlang的语法也是真心醉了,如果不是看过一点Drools,还真的。。学不会。

  白社会用Erlang来做五子棋,那时候对Comet也是一知半解,直到后来自己用Comet来做在线多人扫雷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重新打开Http连接是一件多么废时间的操作,才真正转向到WebSocket-可惜,白社会那时候没有WebSocket。

  Groovy用在了任务上,用户接受任务,完成,领取奖励,这些东西是通用的,但是每个任务的完成机制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轻巧的,简单的动态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

  嗯。后来我在我们自己的项目中,把Groovy用到了后台统计各种复杂的计算公式算法中,可以在线编辑。

  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这么多人做出来的程序,几乎是没有Bug的。

  要上线之前,苏菲设计了一版粉红的UI,还有一个冬天雪人的UI。我更喜欢那个雪人的设计。

  先是开始内测,内测的时候,很快就发现了Feed里到处都是加好友的信息。然而,以我的感觉来看,搜狐内部其他部门对于这个产品,几乎是带着嘲讽的角度去看的。

  并不会如我想像的一样,大家都是搜狐的员工,出了一个新的产品都会去开开心心的用,然后开开心心的提问题,大多数都会说:这什么鬼东西,怎么设计的这么烂?

  不过,白社会大部分的时候口碑都很好,UI的设计,交互的体验,简洁的功能,都是我做过的系统中最舒服的一个。

  公测之后,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白社会的口碑都很好。特别是生活在别处,特别是小白这种亲切的称呼。

  后续又出来了白社会小报,池塘边,梦幻城,绿光森林等几款很有特色的产品或者是游戏。

  只是当时大家所谈的都是一件事情,想要复制开心网偷菜应用的成功,所有的人都认为,白社会只是缺少一个杀手级应用。

  他们说,当时新浪在做新浪朋友。然后搜狐抢先上线了白社会,当白社会出来之后,新浪朋友的团队直接解散,放弃了新浪朋友,转做微博。

  嗯。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白社会的产品研发团队都很赞,可是在运营上,在大的方向上或者还是差了一截。

  只有北京的公交车似乎有过白社会的痕迹,搜狐主页上曾给白社会留过一个很值钱的广告位。

  当时,白社会也是没有运维的,运维是和洪涛两个大神负责。每周二,每周五,半夜十二点,每一个项目的工程师,都在自己的电脑面前,完全不需要聚在一起,完全不需要在一起加班,只需要在自己的家里,电脑面前,等着说一句:发布了~检查一下有没有发布成功。然后开开心心的等着晚上第一个使用的用户,检查有没有问题。

  白社会战友群,写的是那些年,你上过的白社会。群里大概80多个人,有很多是在我离职之后才加入的,现在都混的很好很好。

  一旦聊成了,他们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聊不成他会想方设法让你答应,然后进入下个阶段,知道我为啥叫

  ,不了解的点也会去了解,测试,开发,UI我们都会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见,然后等产品反馈,最后意见一致之后,产品当天就回改出敲定版本。UI就会按照产品爸爸的意思去作图,接下来就是交互设计评审了。

  这个环节会比较快,只要UI按照之前敲定的逻辑开发,出入不会很大,一般都是小改。

  但是也不乏很多,之前敲定了情况,等UI按照敲定版本出了图,但是却发现出图之后有些不合理的点,比如是否应该在这里展示GMV(销售总额),或者是否这样展示活动规则啥的,会有这种情况,不过是小概率事件,改动也不会特别大。

  ,这个是大厂程序员需求下来之后基本上都会做的一步,不过看需求大小,可能很多小需求直接就详细设计了,也有啥设计都不用做的小改动,具体需求具体分析嘛。很多不了解的同学可能会问,需要设计什么呢?为什么要设计呢?

  ,你用了技术之后你是不是需要列出他的优点缺点,出问题之后的解决方案,还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点等等。这么是为了让你能有把控力,比如你这个需求接入了新技术Es

  Elasticsearch)你什么都不管你就是要接入它,你把他开发好了上线了,但是有啥坑你知道么?上线崩了怎么办?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这是渣男的行径,我们需要负起责任。

  这个环节你需要考虑这个需求涉及到哪些服务了,需要新增哪些接口,修改哪些接口,表有现场的还是要新建表,字段要新建么?

  其实远远不止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做设计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家工作里面能成长的途径之一,你以为大佬们的经验是怎么来的?

  瞬间高很多,形成知识体系。概要设计一般就是做个大概,给大家看一下我自己在设计ES相关的需求的时候的概设,比较粗糙看个大概就好了:

  ,比如你涉及哪些服务,新增了哪些接口,改了哪些接口,都是要同步出来的,至于为啥?是因为测试会依据这个数据,评估影响范围,方便他写测试用例,后面会提到。

  ?傻瓜,简单呀,见名知意嘛,概要设计是大概的设计,详细设计是详细的设计。

  我们研发的时候整个流程往往很复杂,如果你理解不对直接就写代码,最后容易造成返工,延期,加班,被骂,心情差,回家吵架,离家出走,露宿街头,饥寒交迫,被迫吃野味,然后全国。。。。

  ,其实大家花点时间做详细设计很有必要,你思路完全清晰了,写代码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不是嘛?那再看看帅丙的一个小设计吧,之前文章中大量的流程图,时序图都来自它,

  这个环节一般上不需要Leader参与,但是如果你有疑问或者不了解的点还是要提出来的。

  测试用例,主要是为了把改动点影响点都考虑到,测全一点,免得上线了影响别的现有业务,也是为了把你开发的功能可能出现的bug给排除了。

  这里有个小细节还是想说一下,一般开发前我们都会提前定义数据类型,接口名称,然后在公司的接口工具上给出链接和参数,方便前端爸爸mock数据。

  他总不能等我们后端开发完了,才去开发嘛,这样效率打折扣,所以都是后端先定义好,然后前后端并行开发的。

  Tip:日常环境不能由开发人员发布,是因为测试流程比较久,所以不能中断,如果你一直发布会影响测试的效率,在发布期间他们是没办法干活的,而且很多部门涉及相同的服务,你发布还会影响别人。

  测试发布之前,在测试群里问问可以发某个服务么,大家觉得不影响,那么就可以发了,懂了吧。

  预发环境,也叫灰度环境,这是跟线上数据一样的一个环境,只是只能内网访问,一般这一步是防止很多是因为日常的数据量不够真实,数据级别达不到线上的量级无法测出的bug。

  过来人的经验你就说香不香吧,以前老大经常没时间,但是我就是烦着他要Review,后来他说不用review了,但是我还是要组员大佬review,因为我很享受别人对我提建议的时候,这不就是成长,扫盲的好时机嘛。

  但是如果你BUG多,那我觉得你可能会生不如死,因为有的bug真的找很久很久的,调用链路又长,特别是跨服务又涉及消息队列,或者第三方的接口什么的。

  我们开发一个需求,可能涉及到N个服务,这些服务是有依赖关系的,那就需要打包,比如订单系统,依赖人员系统。优惠券系统,也依赖人员系统,然后订单系统还依赖优惠券系统,是不是有点乱了?

  现在都是分布式的集群,这样发无疑会累死,我之前负责的系统有50多台机器,一般都是4台4台发布。

  知道解决了再发布,顺利的话就没啥错误,一口气发完了,看了下时间凌晨了,那发完差不多也得回家了。

  一次发布可能涉及服务多的话,真的有可能发布这么久,但是没办法,线上出问题就是掉脑袋的事情。

  对自己设计的严苛也会让你的业务能力提升,开发考虑的点也越来越广泛,我想大佬应该都是这样走过去的,那没啥好说的,我们也走。

  最后给大家看看我自己搞的一个项目管理模板吧,基本上能适用大部分项目了,要xmind格式的公众号回复【

  答主在2016年写了这个答案:写工业级别代码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时也比较年轻,基本上是以抱定“工业标准一定是宝贝”的心态写的那个答案,可以说当时答主对aSPICE和ISO26262 part6 的流程推崇备至,然而这些年渐渐有了些新的感悟。

  答主这几年也是比较坎坷,公司换了两家,部门换过四次,在中、美、德、英四个国家的汽车软件部门工作过,见识了不同的流程和文化,令我惊奇的是,所有这些公司、部门和项目,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世界前五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哦,居然

  完全遵循了aSPICE和ISO26262 part6流程...关注我的不少童鞋也在汽车行业:有一家算一家,甭管您是国内的、国外的,国企还是外企,传统车厂还是新势力,主机厂还是零部件,有哪位能告诉我你们是严格按照这两个流程来开发软件的?我真的很想知道。

  这就说明问题了。我开始思考,也许不是这届项目管理不行,而是这些流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汽车软件开发,特别是HAD(Highly Assist Driving)大背景下汽车软件的开发了。在此,我想结合我的项目经验,谈一谈我理解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流程。事实上,我们很多部门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首先,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我想谈的是汽车行业里大型(超过一百万行代码)、重大安全系统(safety-critical system)软件的开发流程。业内对此有已经两个流程标准:ISO26262 part6 和aSPICE。前者现在是发布汽车相关软件必须遵守的标准,而后者基本上只有大众、戴姆勒等几家德国车企才强制要求(从我和他们打交道的情况来看,我都很怀疑他们自己内部遵不遵守这些流程..)。

  关于这些流程的扫盲贴可以看这个答案:写工业级别代码是怎样一种体验?, 相关细节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并不是我凭空生造的,而是我在实际项目中部分实践过的流程,很希望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无论是ISO26262 part6 还是aSpice,它们的核心都是“V型开发流程”,说白了就是个变形的瀑布(Waterfall)流程。

  一旦软件计划或者资源上有一点变动,比如需求临时变更,或者架构师被领导临时抽调,那真的是产生连锁反应,整个项目后续都受影响,最后就是无穷无尽的加班。再者,现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就是,

  V型流程建立的基础都快没有了。现在HAD功能大量上马,OEM们争分夺秒逐鹿蓝海,别说造车新势力,就是传统主机厂,也是不可能等到功能完全想明白了、写好了再把完整的需求文档给你的。往往都是先搭个框架,有个大致想法,需求就发布了。紧接着就是一遍一遍的沟通、测试、修改,大家都在抢时间,每周都有新功能进来。就这,你还指望软件需求有冻结的一天?!做梦呢。往往是上一版刚冻结,后续还没展开,新需求就又来了,所有人都崩溃。第三就是

  。这个问题很影响项目实施,但我从来未见有帖子认真讨论过,所以想多写点。很多关注我的童鞋都是业内人士。我想问问你们,在实际情况里,上图的6到11这些环节中,您觉得那个环节最重要、薪水最高、最有意思、领导最重视、最容易升职/跳槽啊?毫无疑问是7和8,架构设计和功能单元设计对吧,没悬念嘛。那么哪个环节或者职位最不受重视、薪水最低、最无聊枯燥、最不容易跳槽啊?6软件需求/需求工程师啊,完全没职业发展嘛。大一点的企业甚至干脆外包了对吧,咖喱味的需求有没有?

  事实就是,做软件需求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的童鞋,但凡有经验、有能力、有机会的,都会努力转成控制工程师或者架构师,这家公司转不了,哪怕跳槽也要转。说句得罪人的话,您公司里的需求工程师,是不是相对来说,都是对产品不那么熟悉、经验不多,或者水平欠佳的同事在担任啊?

  然而,要命的是,按照V型开发流原本的定义和初衷,最最重要的职位恰恰就是需求工程师。需求是一个项目的根本,是项目执行的第一级,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软件需求展开的。一个水平欠佳的需求工程师,不到位的理解和水平欠佳的需求文档,往往会给项目带来灾难性后果,有些甚至是后期弥补不了的。我想这一点童鞋们或多或少都有体会。

  在讨论完弊端以后,为了改进流程,我们要明确一下V型流程的核心,把它们保留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和2. 建立完整的可回溯性。这两点是一定要保留下来的。否则在软件发布以后,根本就没法通过ISO26262或者aSPICE的验收审核。>

  分层次的测试,也就是单元测试(Unit Test)、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和硬件在环测试(HIL Test, Hardware in the loop),这些是必须的,没法省略也没法变动。但是,为了提升流程的灵活性,在文档的完整性和可回溯性上,我们可以适当做一点妥协。V型流程要求每一步骤都要时刻建立完整的文档和可回溯性,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骤。根据实际项目经验,我认为,这一要求可以放宽到“在成熟软件发布的时候,具有完整的文档和建立可回溯性”。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从制度或者

  ,或者说,“文档、代码一起写”。当然,这种妥协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项目团队有充分的沟通和项目组长有清晰的框架,从我的实际项目经验来看,这是不难做到的。

  为了解决传统V型流程的的弊端,我在项目实践中引入了一些敏捷开发的元素,比如Scrum master,Sprint,Kanban Board等等,这里我们暂且先不讨论这到底是“真正的”敏捷开发还是只是借用概念。

  在成熟的软件发布时,用新流程开发的软件同样具有完整的文档、完整的可回溯性以及完整的分级测试报告。新流程完全不影响原有的项目审核和质量控制。2.新流程右侧(测试侧)不变,而

  。各个步骤从原来的次第进行变成以Sprints的形式齐头并进,最大限度地提升灵活性。下面我详细阐释一下新流程。

  项目组长扮演Scrum Master的角色,组织例会。例会上需求工程师、架构师、基础软件工程师、应用层工程师(控制工程师)每人阐述本周的进度,对新需求或新修改项达成一致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比如口头沟通、演示来达成,并通过email和会议记录的形式(而不是冻结的完整文档)明确固定下来。随后组长明确这周的任务,并设置关键结点,形成一个Sprint,每位工程师开始完成自己规划的任务,发现问题快速反馈,这是并发的。

  当关键结点到来的时候,再次例会,组长查看进度并根据新需求制定下一个Sprint的任务。这样随着Sprints的进行,最终会形成完整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和代码,同时完成可回溯性文档。随后一切就和传统V型流程一样了:交付集成工程师进行集成,随后进行各级测试。

  为了实现这种新流程,软件团队的人员架构也需要做一定微调。项目组长与需求工程师、架构师、基础软件工程师、应用层软件工程师组成一个敏捷开发小组,而软件集成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需要在敏捷开发结束后才进场工作,不再属于某个开发小组,而是为所有小组服务。

  。组长一定要有能力协调好已经发生的任务冲突,并且还要有能力预见未来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工程师的任务毕竟是模糊定义的(没有冻结的文档),组长要有全局掌控的能力,并和每位工程师流畅沟通并确认工程师已经充分了解自己的任务。可以说,

  是能否实现新流程的一个要点。不过我的参与过的项目中,这是实际实现过的。而我自己也做过项目组长,新流程并没有复杂到无法实现。

  ,新流程灵活性大大增加,窝工情况缓解。每位工程师在每个Sprint的开端就(以“模糊”、非正式的形式)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如前所述,这种任务以Email、会议纪要的形式固定,以和组长的沟通来保证正确性——不必再等待自己前级的输出。就算架构师消失一周,其他工程师照样能写自己的代码/文档。架构师消失只会影响他自己的进度,最后只有架构师自己加班而不是拖累全员加班。

  新流程不必等待需求文档冻结。客户给一点我们就做一点,客户要改、要加料,研发团队可以从流程上随时奉陪,非常契合现在造车新势力和自动驾驶相关研发的节奏。

  ,新流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需求工程师的缺位。在String的执行中,任务分配可以比较灵活。原来由需求工程师承担的任务可以分配一部分给其他工程师。比如与客户的沟通、技术谈判,对需求的分析和确认等等,如果需求工程师能力足够,则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如果需求工程师能力、经验欠佳(这是普遍情况),则这部分工作可以分配给架构师、控制工程师来完成,而让需求工程师退化为一个把文字打进DOORS系统里的打字员或者文档整理员...(这也是从我们的项目实践里无奈的总结出来的)。新流程也有着他的劣势。比如,高并行意味着对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经验、技术还是团队配合都要求更加严格,这无疑对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项目组长,更是一定要由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导致小企业里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员工能够胜任组长。然后,组长如果消失了,比如病了、或者跳槽了,对项目会有相当大的打击。您别说这例子还真发生过。曾经有一次一个项目组的英国组长连续休假三周(不得不说欧洲人假期就是多....),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气得客户打电话过来骂人.....不过这应该是企业整体考虑的问题,比如设置第二组长等等。

  这篇文章我想写给有一定基础的汽车软件从业人员,所以中间如果有解释不够细致的地方还请见谅。也可以留言提出意见让我修改。在此答主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

  同学说参数太多,嗯嗯,俺虚心接受,想了想,把 theBoss 改成全局的了。

  v 1.02 把传值的 std::list 改成std::list&,本来想传常引用的,不过想想还是算了。这个捏其实也是照顾广大还没用上 C++11 的同学的习惯,C++11 通常是 std::move 进来就可以了。

  我比较熟悉的针对金融行业的J2EE软件,通俗来讲,就是给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用的核心系统。这个领域除了互联网金融,其实电子化率很低,银行稍微高些,其他的保险公司也好,基金公司也好,很多中小型的,甚至真的用excel而已。原则上,和这些公司工作,流程基本上都是:

  首先做售前和销售,这个时候多少会演示下系统,有的公司还会给你几个功能尝试下,这个叫POC。然后签合同,合同一般是分步签的,这个不细谈。

  签完合同,给客户上课,把基线系统给客户演示,然后客户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提功能需求,这个阶段叫workshop。

  然后业务人员针对客户需求,写功能文档,当然,还有一部分非功能要求,叫做NFR,这是由架构师负责的,还有专门的集成部分,因为金融系统大多很多年,通常有十几个系统互相集成, 这些都写完,开始设计。

  设计阶段主要分三个部分,概要设计,这个部分是看整个系统是否要大改动,比如我现在正在做一个项目,要把常用框架升级到Spring全家桶,这就在概要设计部分展开。

  然后是底层设计,这个部分会写伪代码和功能测试用例,用来给开发中心进行编码。

  在开发中心编码的过程当中,还要采用CI的概念进行开发质量管理,直到提交。

  代码完成了以后,提交发布,放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人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直到符合标准。

  之后是客户SIT,这是系统集成测试,放到客户环境,和客户其他系统进行对接测试,看看通讯是否成功。

  然后是UAT,这是客户的最终用户进行测试,用他们实际业务当中的行为进行操作。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培训。雷火电竞 雷火电竞网站

Copyright © 2021-2023 雷火电竞(中国)平台网站 版权所有
电 话:13298323885    手 机:13298323885   传 真:13298323885    E-mail:admin@niukid.cn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25号院2号楼18层1807号
豫ICP备2021004807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