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植保技术推广需架通“最后一公里”
植保人员是指从事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危害,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人员。基层植保推广人员直接面对农民,直接服务于农业,是植保技术“最后一公里”运输者,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凸显基层植保技术推广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传递缓慢、知识老化单一、技术指导滞后、农药过量使用、病虫防治效果差等问题,特别是碰到重大植物疫情,更是不能很好应对,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
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国县级植保推广部门人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非专业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年老的多,年轻的少;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据调查,全国有些县级植保推广部门近10年来没有进过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或者进来一二年又走了)。广西就有不少县级植保站人员年龄全在45岁以上,形成严重的断层、断档现象。过几年后,随着一些老植保技术人员退休,基层植保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问题将更加突出。
管理体制不顺。市、县植保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现象。有些把植物检疫从植保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植物检疫站,或者把植物检疫隶属于农业执法大队或者与种子管理部门一起;还有一些把农药检定管理与植保分开;还有一些市、县把植保作为农技中心的一个科(股)。
经费保障不够。现状是省级经费完全有保障,市级经费基本有保障,县级和乡镇级经费普遍紧张。县级财政普遍困难,植保推广经费不能足额预算到位,甚至下乡差旅费不能及时报销。这种现象在乡镇表现更突出,有些乡镇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差,待遇低下,因此难留住人才,农技推广乏力。
人员配备不科学。从全国范围看,“省级多(30~100人)、市县少(2~8人)、乡镇基本无(约1人,且是兼职植保)、村空白”,是一个倒金字塔人员结构,工作量最大的县、乡镇级人员配备最少。这与农作物种苗检疫管理、重大病虫害防控属地管理原则,以及植保推广重点和落脚点在基层的性质等完全不一致。如,广西许多县级植保推广部门才2~3人,面对全县100多万亩耕地面积,常常力不从心,农作物种苗检疫管理难落实到位,植保技术的指导难进入田间,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更不到位。
首先,要实行顶层设计,改革完善基层植保推广体系。要适当增加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编制,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延伸至村组一级”的原则,保证基层植保部门有足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如可通过招聘人员、植保(植检)站与市县农科所联合等途径来解决),同时各专业部门整合为一,提升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方式,按照职能所需,配齐配足专业人员;设立村级植保服务站,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最终构建以县植保推广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村植保技术联络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县、乡、村、户四级植保网络,架通植保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形成金字塔人才构架队伍。
其次,国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基层条件和留住人才。国家要对基层植保、农技推广、重大疫情工作经费给予稳定保障。对农技推广的稳定扶持既体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也促进基层政府在植保、推广人员编制方面给以倾斜,使基层植保推广人员、基本办公条件、设施设备、植保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重大疫情防控得到保障。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基层植保员的薪酬高于城镇工作人员,从而稳定植保、推广队伍,吸收年轻人才加入,改善基层植保推广部门的人员年龄结构和专业人才结构,激发植保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服务能力。
最后,要加强农业后续力量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农业教育是基础,对涉农专业学生在录取时给以倾斜,并对涉农专业实施免费教育。对现有基层植保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或选送到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传授能力。鼓励科研院校在不同气候不同地域建立试验示范站,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项目,共同协作,搞好实用性技术的开发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基层推广人员技能。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