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技术推广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推广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执法检查,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水平,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步伐,推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1、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法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情况,如何发挥农业科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情况。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建设情况,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布局及基本情况,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3、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情况。市乡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情况,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的筹集及使用情况,农业科技人员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情况。
4、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情况。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制定及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列入科技发展计划以及组织实施情况,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情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对农民组织培训、提供信息、传授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以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情况。
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技中心、市农业广播学校;皇华、桃园、林家村、枳沟、贾悦、昌城;烟草公司
这次执法检查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实施,成立执法检查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戚炳顺任组长,李文庆任副组长;谭瑞军、王耀田、孙方洲、刘洪太、宫恩照为成员。邀请市政府法制局、农业局的有关领导陪同。
本次检查采取听、看、访、议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听取市政府及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情况的汇报,察看农业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建设情况,走访部分人大代表和乡镇农技人员,召开座谈会,对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座谈讨论。
主要任务是:制订实施方案,发出执法检查通知,被检查单位根据市人大常委会通知要求和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对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形成书面报告(一式16份)于3月20日前报市人大农经委。
检查组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农业技术推广法;听取市政府关于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情况的汇报;赴有关单位和乡镇进行执法检查。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召开会议,汇总执法检查情况,起草执法检查报告。
检查组将执法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汇报,提请主任会议审议;对主任会议提出的整改意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1、执法检查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具体内容,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好检查记录。
2、执法检查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广泛了解法律实施的有关情况。
3、检查组不直接处理问题。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4、被检查单位要按照执法检查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如实汇报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情况,积极配合执法检查工作。
(1)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关规划、试点、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情况;
实际察看市农技中心、农业广播学校以及有关乡镇农技站的办公设施和试验、示范及推广基地情况、有关乡镇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等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建设情况。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经济落后乡镇提供农技设施设备,并联合企业进行招标,解决了当地设备缺乏、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给广大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在农村设置专栏宣传农业技术,并深入农田讲解技术要领,推广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未受过教育的传统经验型农民,有一半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几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差,对新型设备的应用能力也较差。甚至有些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学习新技术,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而言,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同样缺乏,仅会基本的新型农技设备的操作,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新设备新技具的应用效率低,对农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低。因为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或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得不到充实,因此出现了人员文化素质低、人才紧缺的问题。
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在各乡镇,硬件设施简陋,办公条件落后。财政支持力度毕竟有限,没有合适的场所组织人员到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培训宣传学习。同时缺乏相应配件,用于办公的打印机等都无法满足,更是缺乏技术宣传所需的设备,而且,很少拥有新型农技设备用以示范操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较为落后,很少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而主要是以现场报告会的形式口耳相传,辅以发放一定纸质资料,农户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空间想象,理解与接受能力差。此外,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落后,农户利用网络学习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这些问题阻碍了伽师县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产生着其影响力,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同样存在诸多弊端。专业化分工设置使各部门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农业推广隶属农业部管理下的机构,与科研教育机构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结,无法实现为农户进行综合知识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其次,层级的设置和多头管理使信息的传递不够及时或出现信息无法传递、错误传递的可能。农业部门包括农业局、农机局、农垦局、农科院、农广校等部门,存在职责重叠、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而对于相关项目的申请,难以分清谁负责谁办理,实施起来较困难。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一个分工明确、层级精简、相互协调、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普及农户文化知识,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区别的传授农业技术。利用广播、报刊、知识手册、宣传栏进行宣传。广泛传播现代农业技术,改变农户传统观念和习惯。定期到农田了解情况,定期走访农户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应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和更新,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利用对口援疆机制的机遇,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大学生来站所就业,发挥知识优势和年轻的热情,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专业知识强,综合服务水平硬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加大公益性财政预算支出,对于贫困地区,财政投入做适度倾斜,尽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条件设施,提供适宜的办公条件,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措施。引进相应的设备设施,能有效的开展农机的示范应用。构建通信网络系统,更新宣传推广手段,更加全面、立体的为农户作介绍。
1.1 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第二条)。各类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各项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组织作用如下:
1.1.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承担了法律规定的各项工作。例如,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检测、监测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
1.1.2 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 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产学研结合试验示范基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派专家担任地方技术顾问、建立校企或校地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开办农业推广专业,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科技培训等。
1.1.3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推广中上联政府有关部门、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及院校、涉农企业等;下联合作社社员,并通过社员的辐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载体,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1.1.4 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繁殖)、植保(疫病防治)、贮藏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客观上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优势和与农业生产主体的紧密利益连接,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2 存在问题 各类组织在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2.1 职能职责不清 各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职责尚未从法律层面完全界定分明,政事、事企混淆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混为一体。这样的职能配置必然导致农技推广力量分散,农技人员的精力不能集中于公共服务,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信力下降。
1.2.2 体制机制不顺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农技推广自成体系。与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结合不够紧密。各类技术协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与农户间缺少有效的市场连接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技术覆盖面较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4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分散管理制度,导致农技系统工作不顺、信息不畅。
1.2.3 综合实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是产销环节的合作。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以推广本单位研究成果为主,服务覆盖面较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多实力不强,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总体上仍是技术服务的接受者,而不是提供者。
1.2.4 保障措施不力 多元化农技推广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有关配套政策支持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多元农技推广组织既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也得不到银行信贷、保险等政策性支持,更缺少引进外资和吸纳民间资本的融投资渠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推广经费与金融市场的有机融合。继而影响了推广效果的充分发挥。我国的农技推广手段还十分落后,有些地方技术培训仍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有些组织无基本的培训器材,其推广难度大、效果差,无法通过现代设施手段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1 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将标准化工作引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可以推动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步开展、最终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协同发展。
2.1.1 标准具有固化经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作用 可以标准的形式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中涉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固定下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目的。通过标准简化、系列化、统一、协调的原则,可以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前提下有目的的,大大的简化,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2.1.2 标准化具有引领作用 通过对标准体系的建立,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进行整体、全面的考虑,通过标准先行,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工作的各项标准建立起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工作的科学水平。
2.1.3 标准化可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能够实现组织建设认识上的统一,步调相互一致,操作上相互衔接。最终,达到规范各类推广组织行为的目的,为各类组织的监管提供依据。
2.2 标准化发展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做好主体的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推动。各类组织在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效益的取得与我国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实施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法律法规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法》、《合作社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各层级的标准,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现行有效的标准包括《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人》(NY/T 1909-2010)、《农业技术推广员(水产) 》(NY/T 1548-2007)、《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DB64/T 598-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DB64/T 599-2010)、《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规范》(DB34/T 1600-2012),另外一些省市也本着各自的实际制订了土地标准,如安徽省制订了《安徽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规范》(DB34/T126-1996)、《安徽省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规范》(DB34/T139-1997)等,保障了各项农业推广组织建设的开展。但这些标准制定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需要,继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标准化工作研究加强仍是当前工作的重心。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是指由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体。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编制标准体系框架图和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有利于明确工作重点、发展方向,有利于寻找不足、避免交叉重复,提高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系统性;标准体系表的编制是促进标准体系组成达到完整有序的基础,是包括现有和今后应编制的标准体系内所有标准。为了使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符合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开发性等原则,确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框架图及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由3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基础标准、组织建设标准、组织管理标准。每个分体系根据不同的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分支。下面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的分体系进行以下说明。
3.1 基础标准体系 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术语和定义、标准化指南和总体要求3个二级类目。(1)术语和定义标准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相关的术语标准、用以统一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名词、术语和词汇,以避免引起歧义性理解。术语标准可分为专用术语和基础术语。(2)标准化指南标准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制指南以及实施细则等。(3)总体要求标准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统一的建设要求、管理要求等。
3.2 组织建设标准 组织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3个二级类目。(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主要包括组织运转所需的涉及办公室条件、交通条件、试验(试验)条件等方面的设施标准,以及相关的运行、维护标准。(2)人才队伍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农技推广人员服务能力测试、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标准。(3)规章制度建设标准在制定时应根据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由专人负责起草,制度的制定应规范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应涵盖组织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
3.3 组织管理标准 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财务管理3个二级类目。(1)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在制定时应明确组织内部人员分类,制定人力资源招聘、调配、培训、开发及发展计划等方面的标准。(2)工作管理标准在制定时应明确组织的服务内容、涉及的岗位以及工作保障方面等信息,制定各类服务规范、服务保障规范、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标准,以便于规范、监管组织的行为。(3)财务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年度报告编写、财务日常工作流程等方面。
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推进,有利于规范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活动。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体系的建设则从宏观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了一个蓝图,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有重要意义。
根据省农机办函[]3号“关于开展农机公共服务休系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们按照文件调研的内容和工作要求,参照“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提纲”,对我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市现有市级农机推广机构1个,区(县)农机推广机构4个。市级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参与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组织农机技术培训宣传;研制、试验先进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对选定推广的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制定本市技术规范、执行技术标准,参与农机技术推广的鉴定;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区(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织织、农民技术人员的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区(县)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负责本辖区农、林、牧、副、渔新机械化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宣传培训、咨询、农机化质量等工作。市农机推广站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高级工2人。区(县)农机推广机构现有干部职工6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全市农机推广机构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1:0.08。工作经费来源财政拨款和农机推广项目经费,资金用途主要是引进试验示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技术的宣传培训费;试验、示范基点、基地费;现场会、巡回演示会等会议费;购买演示机具的购置费;下乡人员补助费等。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谷物沟播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日光温室机械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捡拾、全方位深松、玉米秸秆揉搓、饲草打捆等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其中14项推广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科学技术奖。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农机具,培养一大批农机技术人员,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正在实施的农机化技术项目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果园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青核桃机械脱皮技术,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识10余万亩、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7余万亩、机械加工玉米秸秆饲草13余万亩、果园旋耕、施肥作业 20 余万亩,玉米联合收获3余万亩。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化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检修、调试机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化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根据果园管理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果园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根据春、夏玉米播种农时季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地膜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服务;三夏三秋期间根据农机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玉米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春播、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印发果园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技术人员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带着这些宣传材料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宣传日活动及新机具、新技术演示培训活动中发放。
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积极申报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严格按项目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二是围绕我市的农业生产,引进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农业生产对机具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机技术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印发培训教材、技术规范,举办机具现场会、培训会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主要围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农机推广站每年对200台购置补贴机具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调查有问题的机具,及时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区(县)农机管理站调查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二是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田间作业质量巡查。春播、三夏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玉米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了田间巡查,待玉米出苗后,再次进行了实地复查,通过调查整理,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区(县)农机(推广)管理站,要求各区(县)加大对玉米播种机田间作业质量的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三夏”期间,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对辖区内在用的补贴机具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质量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按照财政补贴机具调 查表的内容认真调查填写,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四是及时调查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维护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农机化质量工作主要经验:一是明确了农机化质量工作承担单位及负责人,监督投诉信息员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对投诉记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便函、书面协议书、现场调查记录、结案记录等样表进行了规范。三是对各种补贴机具进行质量调查,对有问题的机具及时给予调查处理,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四是三夏. 三秋农忙季节,农机化质量监督投诉电线小时值班制度;深入田间对重点补贴机具进行产品质量调查,对作业质量进行巡查。四是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实行属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的共同联动,使我市农机化质量工作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以试验示范为核心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农业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要素。就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而言,政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方式,通过选定的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达到持续稳定增加农产品数量的目标。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量已成熟的适用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而非考虑农民是否需要这些技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笔者选择安徽省芜湖县就农技推广问题进行了1年多的实地调查。芜湖县古称鸠兹,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传统的鱼米之乡。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本身的问题,芜湖县全额拨款单位的农技人员每年每人有约5 000元财政开口子费无法保证。在此背景下,全县镇级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约有1/3。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综合站只能眼睁睁看着“网破、线断、人散”,而“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的农民,也只能是望眼欲穿。
综观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多数是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方面进行研究,而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从种田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在对草根访谈和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寥寥可数。而且,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长期以来仿佛成了经济学的专门领域,就目前搜索到的文献而言,尚未发现社会学者和社会学视角专门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的。而事实上,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社会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视角,尤其要充分应用自下而上的视角,按照社会学家共同体(Sociologist Community)的研究范式进行调查和分析,因为农业技术的最终采用者和使用者都是种田农民。正是在这种研究范式下,笔者开始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访谈了大量的草根阶层——种田农民,了解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实际需求,同时对县农委等推广农业技术部门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一般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视角,分析目前农业技术的“需求—供给”关系。
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需求”是“供给”的基本动力。如果种田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无甚需求,那么再好的供给也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情况恰恰是,种田农民“求技如渴”,但往往又只能“望梅止渴”。
实地调查发现,如何科学施肥和科学治虫正是严重困扰种田农民的大问题。种田大户老王有77.8亩农田,2005年种植的单季稻仅防治病虫害农药成本就花费2万元,亩产只有200多公斤,亏本2万多元。2006年经过当地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只用了4 800多元的农药,每亩产量达到410公斤,增收2万多元。有农业技术指导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而没有农业技术指导的一年则是歉收的一年,前后就是4万元的差距。
如何科学施肥与如何科学治虫已经不是困扰某个或者某些地区农民的区域现象和特殊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全国现象和一般问题。仅以如何科学治虫为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是这项关系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老技术推广了20多年还没有推广到位。关于种田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政府部门并非不知晓,农业技术也并非没有推广,其症结在于:如果政府花了大量力气所推广的农业技术不是种田农民所需求的,那么再多的投入恐怕也会“一无是处”。
一是请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来为种田农民讲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县科协领导认为,不少专家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把农业生产者当作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看待,所讲授的农业技术往往高深莫测,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脱节。
5年前,在HLG的林业交易会上,我们请AH农学院的一个教授作苗木技术方面的报告。该教授主要讲了苗木的概念,苗木培养要与气候和土壤相适宜等问题。他讲的都是大的方向上的东西,但是自始自终没有讲到具体的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可能苗木承包大户需要一些,但是小规模的苗木生产者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县科协何先生访谈)
二是赠送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光盘资料。县科协每年要举行“送科技下乡”活动2~3次,主要是送种子、农技资料等。近些年,还送电脑、农技光盘等,作为种田大户查询农业技术资料以及了解市场行情的工具。然而,所送的电脑多半成了村里的办公设施。并非村组织要“占为己有”,而是种田大户确实没法用,因为他们多数并不具备操作电脑以及运用电脑进而把握市场行情的操作能力。
三是由县农委、农机局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县农机局王局长说,局里一年到头都在忙。因为部门职能关系,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这些只能满足种田大户的某些需求,而不能对个体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也就是说,这只能照顾到某一点或某些点,而无法覆盖到广大农业生产者这个面。
四是由县镇两级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全县有农技推广中心等14个技术服务机构,124个村也都有农技服务组织,但多数人员在编不在岗。另外,农技推广部门的“老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因为体制方面原因,大部分农林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农业部门工作。1997年以后,该县县镇两级农技推广单位就没有补充新的农业院校学生。农业技术推广者知识老化,难以胜任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
农技“需求—供给”矛盾有着诸多层面原因,既有技术推广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具体的微观层面原因,根源则在于没有把握目前种田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是因为专家的理论性太强,种田农民无法直接运用他们所推广的先进农业技术。科研专家的技术在理论上有很多的优点,或经由技术专家直接指导的试验田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往往缺乏在普通农田推广的具体经验,或缺乏在一个新的地区推广的经验。直接向农民推广这样的农业技术,往往会水土不服。
二是因为语言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障碍。我国农村方言庞杂,如果农业技术推广者不熟悉地方语言,就不可能与当地的种田农民建立沟通与对话的平台,技术推广因此可能会遭遇困境。
三是农技推广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行为从根本上造成了技术推广的障碍。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情况非常普遍。据金羊网转载《人民日报》的报道称,某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一公司打着“送科技下乡”的旗号,联合向农民兜售化肥,将2元钱一袋的肥士特“988”卖到10元钱,并且大作不实宣传。L镇种田农民告诉笔者,虚借农技推广之名搞推销化肥与农药之实的情况并不鲜见。
县政协网有关数据显示,全县城乡适龄劳动者中小学、初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劳动力总数23.2%、69.63%和7.17%,外出就业比例很高(占62%)。而外出就业的是身强力壮的农村精英,文化水平相对要高。因此,种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操作难度较高的农业技术难以掌握。在具体农技推广的时候,如果不对种田农民的实际特征加以重视,农技推广必然搁浅。因此,技术是否实用是推广能否富有成效的分水岭。
农业技术推广涉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从农业技术是否被采用的角度而言,种田农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关者。因为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效果以及科研单位的农技成果转化效果归根结底都要由种田农民的实际采用及操作来确认。
技术进步机制有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和双轨协调型三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都是政府主导型。但政府主导型机制缺陷越来越大,一是容易造成技术产品的供求脱节,其表现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二是农业技术的研究者、采用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当前,应该重视市场诱导型技术进步机制,树立“种田农民有什么样的需求,安排什么样的供给”的理念,而不是“供给—需求”传统理念。同时,种田农民的实际技术需求以及实际操作效果应及时反馈给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唯此,才能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
根据当前农村新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永善县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在机制、经费投入、技术人员素质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就如何加强我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应对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具有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检疫、预防等职能,同时担负着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工作,把农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度,是保证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就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经济发展了,生活富有了,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那么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新农村建设也只是纸上谈兵。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入“三农”,用新农村建设总领“三农”,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总体部署和新的要求[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解决永善新时期“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在我县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的注入,拓宽了市场,使永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加速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永善农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切实转变职能,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重,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以治水改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综合农艺措施先进技术,在反季节无公害大棚蔬菜微喷灌示范园基地上大面推广。一些名、特、优、稀新品种蔬菜在我县落户,并形成一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蔬菜市场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种,丰富了永善菜篮子工程,有效调节了市场季节蔬菜淡缺供求矛盾,为全县支援服务电站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切实加以解决,才能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县大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较早,设备比较落后、更新缓慢、房屋破旧,严重影响干部职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据统计,15个乡镇中,目前尚有4个乡镇农业站没有办公用房,仅6个乡镇站有计算机,多数站没有传真机,都借助乡镇政府的计算机和传真机工作,一旦政府事务繁忙,就只有等忙完后再处理,极不适应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更不适应现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标准化生产发展的要求[4]。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一方面由于推广示范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乡镇农技站设施陈旧,技术落后,只能凭经验,使用传统方法操作,致使工作推广难度大,而且农技人员无法适时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相关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基层财政多为吃饭财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不能得到保证,导致许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缺乏财力和精力,许多农技推广项目缺乏启动资金[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密切结合,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得到普及和更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且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所掌握的技术大多是关于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方面的,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管理技术的人才很少,更谈不上产后的包装、加工、贮运等方面的技术[5]。
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道的不通畅,农业技术信息要最终到达农民手中,首先要依托一定的信息作为传播媒介,但目前农村技术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状况有以下不足:一是由于农村交通发展滞后,大众传媒建设发展缓慢,以永善南部和北部偏远落后山区为典型,一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广播、电视到村,严重阻碍了农民与外界的联系,更不用说是技术信息的交流了;二是面对时代的列车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除几台破旧的电脑外,再没有更多的设备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仍靠邮政、电话,作为国内外信息传递的媒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没有电脑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推广设备。
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是农民,农业技术传递链条的终端也是农民,因此,农民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症结所在。从对待风险的态度看,大部分农民都是“风险厌恶者”,农村地区远离经济中心,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自然风险和价格、供需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完善带来的主观风险的存在,使农民在决策时受到很大影响影响,特别是在应付风险的信用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追求的往往不是具有较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而是低风险下的收入稳定。在“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作用下,农民一般不太愿意采用新技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应该说,过去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时至今日,双层经营机制明显是分大于统,农村单门独户式的耕作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过高,超出农民家庭的承受力,从规模经济方面考虑,农民也往往不大愿意使用并推广新技术。从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看,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的发展使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匮乏。我县绝大部分文盲和半文盲都是在农村贫困山区,农民识字率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理解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对接困难,导致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进程缓慢。2010年永善县高中文化的劳动力仅占总农村劳动力的1.36%;初中文化劳动力占10.17%;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88.47%。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基本上均从事低层次的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这将制约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7]。
一是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为农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建立县、乡农业信息体系,加强业务上的密切联系。二是要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在专业技术结构上,不仅要重视非粮食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同时要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三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要得到高度重视,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全面调动了广大基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永善农业的弱势是投资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要逐步扩大,同时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比例,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为农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快武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尽快改变落后被动的工作局面,积极鼓励现有的技术人员到省内外先进地方进行交流学习,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8]。
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现有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强在职培训,以克服推广人员知识陈旧、相对固定与市场急剧变化的矛盾,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要把引进新技术与开发新技术相结合,把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扩大技术覆盖度,提高普及率[9]。
农业技术信息传递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质量[10]。因此,一是要扩大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率。一般来说,报纸、刊物、广播和电视是向大众传播信息最廉价的工具;此外农民识字率偏低而不能阅读报纸、刊物,限制了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该投入必要物力、人力来加快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进程,扩大其影响。二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其中县乡两级是重点,要提供机会让农民与技术推广人员多接触,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尽可能用各种形式(如集中培训、组织参观、田间指导与发放技术资料等)加强与农户的直接联系,使农民尽快了解和掌握所推广技术的特点和实际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率。
一是降低风险,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11]。对于一个“风险厌恶者”而言,减少不确定性是让其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所以今后在宏观层面上应保持农村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微观层面上要加大农业新技术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对于新技术应用失败的农户,给予适量的风险补助,尽力减少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城市和现代工业和商业的转移[11]。由于土地制度的制约,再加之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中,使得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一方面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消除单门独户式的耕作方式下应用新科技的经济不划算隐患,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政府部门要扩大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在适宜区域普及农业机械微耕机的推广应用进程,实行农业机械化耕作,大量减轻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规模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为了改变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应从外引进科技人才,不但要引得进还要稳得住。在提高他们的待遇、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我们永善农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张云燕 柯贤江 单位:永善县农业局经济作物栽培站 永善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全市16个镇(街道),896个行政村,常住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90万人。近年来,温岭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与“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由过去的“要农民建”转变为“农民要建”,沼气技术的推广还实现了一沼多用,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截至2011年底,共建成沼气工程109处,总池容达到18 950 m3。通过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全市年可生产清洁沼气207.5万m3,折合标准煤1 630.3 t。
目前,全市范围涉及县(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沼气工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共16个,实际从业人数45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大专16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人,镇(街道)和村一级由各级畜牧兽医管理员统一兼职上岗,县(市)级人员专职5人服务全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
全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共2家,拥有职工42人。主要生产沼气灶具、沼气池体建造、三沼后续维护等,已形成管理科学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流水线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技术设备一应俱全。
温岭市沼气工程池体经30多年的发展,在池型、模式、配套设备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是池型结构。主要采用国际圆形、顶返式、自动排渣式、折流式等。二是建设模式。采用“三结合”模式(也称为“三联通”式沼气池)、“猪—沼—果”模式和“能源环保”模式。三是发酵原料。针对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为提高沼气池的使用率,选用其他的发酵物替代原有的人畜粪便。四是进出料改进技术。四大工艺的改进包括手动排渣技术、进料均布技术、低SS出料技术、简易大出料技术。
现阶段,温岭市建有县(市)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企业运作、政府扶持)、9个乡镇服务点(95%沼气池建池点)、10个村服务点(沼气池建设较集中点)、2家专业从事农村能源设计以及施工的企业(温岭市泰源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和台州泷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能源效益:全市年产207.5万m3沼气,年可替代标准煤近1 630.3 t。经济效益:一是节约燃料支出。全市年可产沼气207.5万m3,相当于年供液化石油气5.8万瓶,节约燃料支出580万元左右(按市场价100元/瓶)。二是农业节约成本。按沼肥5元/t计算,为农业节支210万元/年。生态效益:一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人畜粪便污水经沼气发酵处理,有效杀灭了众多寄生虫卵,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农户用上了沼气,年减排二氧化硫3 000 t、二氧化氮10.1 t、二氧化硫23.5 t,改变了昔日农村烟熏火燎的状况。二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通过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实现“猪—沼—果”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达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的。
农村沼气工作从20世纪50—70年代兴起,几经起伏。近年来,随着中央部委对农村沼气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善于把握机遇,紧紧围绕中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融入到浙江省实施的“八八战略”和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工作大局,不断提升农村沼气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多方筹集经验,开创良好的发展局势。
温岭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工作立足当地实际,着力在创新中求发展,跳出农村能源的狭小框框,把工程技术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总结出工程技术推广下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养殖等模式,走出了沿海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新路子,得到了浙江省农业厅乃至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温岭市沼气工程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沼气工作为基点,以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从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入手,工程技术的推广广泛应用于实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与清洁化生产、废弃物利用融为一体,真心实意为广大农民办实事。
一些乡镇和部门对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肤浅,缺少必要的积极性,没有把沼气建设作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较大,对沼气池发酵原理、安全性能及使用与管理技术理解不透,导致池体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运行状态差等不良情况。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的范畴,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以及推广宣传资金。尽管温岭市已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技术推广利用的领域很广,而且具有多学科、跨行业、技术密集等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含量。但温岭市在研究开发高效的工程技术尚没有新的重大突破。“三沼”技术推广综合利用还属于试点阶段,推广面不广,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温岭市已成立了县(市、区)、镇(街道)、村三级后续服务网络体系,但由于从业人员数量偏少,面对为数众多的沼气池维护服务,难以面面俱到,个别地方出现技术人员基本工资不足,影响了后续服务的积极性,使沼气池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采购、供应不及时,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目前,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仍需加强宣传。一是向领导宣传,争取领导支持,把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工作与当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紧密结合。二是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沼气工程技术的作用和意义,与农民算经济账、生态账、社会效益账,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福利。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当前能源形势,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
沼气工程技术推广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一是建立推广技术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1],对沼气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继续突出推广沼气工程技术,进一步提高沼气入村入户率,在贯彻实施《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温岭市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三是加大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培训的投入[2],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一是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重点[3]。切实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引进,提高配套设施仪表的适用性,确保沼气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二是进一步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开发适合推广应用的有效适用技术。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程的质量检测体系。修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确保产品和工程的质量。
逐步建立完善县(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支持创办沼气施工队伍和设备经营管护、技术服务等企业的加入,积极探索后续管理模式,深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行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后续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沼气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和长期高效运行[4]。
[1] 朱明,王革华.中国农村能源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08(2):5-7.
[2] 王斌,刘欢,郑钢.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天津科技,2007(2):11.
乡镇化学中毒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口服自杀者甚多,因此对基层医务人员推广学化学中毒的救治知识和技术、及时诊断和抢救中毒患者是十分必要和有很大的作用。 “广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是一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从预防控制到中毒应急救治、从研究到管理的综合性技术研究成果,通过向基层推广,可使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处置急性化学中毒事件方法,救治救活更多的中毒患者[1]。本项目为广西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课题之一,我们选择广西某一示范县进行“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推广,现对推广情况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1 对象 广西马山县医疗技术人员,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综合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部分村卫生所共140个医疗机构301人。
1.2 推广方法 2008年~2010年实施广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性研究。现场调查当地的卫生基本情况,每年进行突发化学中毒知识培训和技术推广,针对不同的单位发放相关书籍,如发放给马山县疾控中心《职业病危害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检测技术》,发放给县直综合及专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等,我院医生亲临部分乡镇医疗机构指导工作。
1.3 推广内容:常见化学中毒事故识别、应急处理和控制,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综合疗法,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现场防控应急救援措施,急性有机磷和常见毒蕈中毒诊断与救治等。
1.4 绩效分析方法 (1)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2)对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服务问卷调查,了解经培训后服务层面是否扩大。(3) 从广西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每年马山县化学中毒数据,了解当地生产性急性化学中毒发生情况,分析基层医务人员预防控制和诊断救治急性化学中毒的水平。
马山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机构培训覆盖率达100%,村卫生所培训覆盖率达80%以上,人员的培训覆盖率达县直医疗机构达187.8%、卫生院达124%、村卫生所达86.6%(见表1),完成了100%以上的乡级卫生机构和80%以上的村级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接受培训的指标。
**应培训人员数是指从事职业卫生和防保工作人员和放射科医师、门诊医师,实际培训人员除了职业卫生和防保工作人员、门诊医师、急诊科医生外,还包括了一些临床医师及其他人员。
2.2.1 培训效果:为了检验和巩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对受训人员进行了理论考试,参加培训考试的合格率达99.7%。通过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60%以上的人员在培训之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突发化学中毒应急救治技术,88%的人认为通过培训学习,收获很大:从未学习过的医生对常见化学中毒救治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前了解过的医生对常见化学中毒救治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一致认为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今后继续举行类似的活动(见表2)。
2.2.2 服务层面:马山县医务人员在了解和掌握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和技术后,不仅能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社会上成为化学中毒防治的宣传员(见表3):80.2%的人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开展系列的化学中毒防治技术服务,包括向群众宣传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向群众提供化学中毒救治技术咨询、为群众开展职业健康体检或诊疗、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或劳动者和/或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开展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培训等。
2.2.3 化学中毒发生情况:自2008年开始培训后,马山县每年发生的生产性农药中毒事件基本得到控制,见表4。同时我院每年接到马山县发生化学中毒事件救援的电线年无。
通过向基层推广“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治与现场防控技术”,可以使基层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常见急性化学中毒的识别、诊断和应急处置技术,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把危害和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中毒事件的蔓延和恶化;同时培养基层医务人员为预防控制化学中毒的宣传员,向广大农民宣传在喷洒农药时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减少急性化学中毒的发生。
本次短短三年的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使马山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了广西常见的化学中毒救治知识和技术,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迅速诊断和抢救中毒患者,有效地减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而且在社会上成为化学中毒防治的宣传员,有效控制了马山县生产性化学中毒的发生。
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乡镇卫生院的抢救设施(如血透机)比较缺乏,使推广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障碍,没有配套的器械和药品是适宜技术未被使用的主要原因[2]。因经费、人力等因素制约,技术推广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集中培训的方式上,仅对部分乡镇卫生院亲临指导工作。在今后的推广技术过程中,应投入足够的推广经费,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并进一步探索推广摸式,真正使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得到收获。
[1] 葛宪民,耿文奎,李勇强,等.广西常见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现场防控应急救援措施的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2):76-79.
[2] 茹淞,胡尚英,刘元强,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776-777.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