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科技推广论文范文10篇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科技引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结合各地农业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山西省农机化科技工作采取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组织全省农机技术力量,精心实施了机械化旱作农业及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和两茬平作项目,大力示范推广了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秸秆粉碎和整秆还田、地膜覆盖、牧草种植收获、干鲜果品生产、设施农业机械化和中小型工厂化养猪等机械化技术。这些示范工程、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山西省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密切结合,加快了农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引进推广各种新型农机具18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0%,农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基础建设提升科技型农机企业核心创造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农机生产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产品开发和质量等原因相继转产或淘汰,一批以民营或股份制为主导的农机科技性企业脱颖而出,如山西信联集团、山西飞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卓里集团、山西河东雄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这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单位联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开发、研制出山西省农业生产中急需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少免耕播种机械、玉米薯类收获机械、复式作业机械、饲草饲料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等产品,实现了科研开发、制造与生产应用的对接,加快了新型农机具开发和成果转化速度,已成为山西省农机新产品研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熟化基地。1.4培育发展主体推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多年来,各级农机部门从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入手,根据全省各地农事季节,适时召开现场演示会、观摩会、培训会,通过这些活动,对农民、农机手、农机推广示范户开展大量的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同时,各地结合科技下乡入户、机具补贴、重点项目实施等内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农村集会、传统节假日,适时将各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传播和传授给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机户等。2005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机科技年”和“农机推广示范户”活动,着力建设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完成了20万多名农民群众和5000多名农机操作手的培训工作,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基层技术人员、农机大户和农户进行了专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队伍,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当前,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已全面铺开,调结构、促增长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保持农业稳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的形势发展变化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要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提升,增强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后劲;在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推动科技创新主体能力的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新收获,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要在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上取得新思维,以全球视野推动山西省农机化的跨越式发展。山西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许多重点环节与关键技术上与其他省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机化科技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对农机化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薄弱;四是专业技术队伍不稳,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形成。这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全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雷火 雷火电竞 app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年11月,林学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充实加强学会力量,成立了新一届理事会,并根据工作的特点和重点,成立了营林和林业产业学组,健全了学会的机构。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根据局党组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迅速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按照国务院一九九九年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管理规定,主动到社团登记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注册,并每年及时年审,使学会的存在、活动合法化。二是主动到县科协取得联系,办理相应手续,争取县科协对学会工作的领导。三是及时主动与市林学会取得联系,办理团体入会手续,争取上一级学会对本学会的工作指导。四是开展会员登记工作,登记个人会员90人,团体会员单位6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登记的范围比前次登记大大的扩宽,除了林业系统的科技人员外,还吸纳了园林、花卉、企业、造林专业大户、林庄经济户等技术人员为林学会会员,并建立了档案,规范会员登记制度,壮大学会组织,拓展学会的业务范围。六是进行学会档案收集与整理。经过一系列基础工作,使林业学会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壮大,上下关系协调,会员内部管理有序,为开展林业科研及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产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定》精神,全面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林学会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紧紧围绕我县林业产业建设、林业工程建设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广泛深入的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深入农村,深入山头地块,宣传林业政策,传播林业信息,推广林业技术,做林农发展生产的贴心人,技术推广的领路人,产品经营的信息人。由于林业生产季节性极强,因而每年林学会抓住春季林业生产的黄金季节,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课题、带信息,深入农村,抓培训、办样板、搞指导,就林木栽培、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修剪定型、嫁接、病虫害防治、标准化栽培等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现场指导,现场培训,手把手的教给农民,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传到农民手中。据不完全统计,自林学会恢复成立以来,先后共组织5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累计技术示范1000多场次,培训1000多批次,培训群众超过4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科技图书10多万份(册),受到林农的广泛赞誉。
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我县林业即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全县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在这种背景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理念,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为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年在全县科技项目建设中,《马尾松采种基地建设项目》、《县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作业设计》获得全县科技进步奖。同时林学会为激发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热情,发挥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积极组织大家开展调查研究、科研示范、科技推广、撰写科技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林学会共收到学会会员撰写的各类论文、调查报告50多篇,其中有20多篇在《中国林业》、《林业经济》、《林业》、《林业科技》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刊物上发表。有2篇论文获得《中国林业》经济论坛二等奖;在市林学会优秀论文评审活动中,有3篇获得二等奖,4篇获得三等奖;在市科协举办的论文评比中,有1篇获得一等奖,3篇获得二等奖,3篇获得优秀奖。县林学会拿出10000元资金对获奖论文进行了奖励。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有家市级农口部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即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蔬菜局、农广校。根据我市年出台的革意见,乡镇街道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农广校等个涉农事业单位合并,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以前各站担负的农业事业发展和科技推广任务;乡镇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则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在编农业科技人员第一学历中专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农业系列职称的人,其中在市直农口局机关包括农、林、水、牧、机、菜、农广校个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人,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及其它单位工作的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分别占%和%。农业科技人员中第一学历为中专的占,大专学历的占%,本科学历的占%;具有高级职称的占%。现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中,在编不在岗的人。近年来,广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科技人员到一线服务迈出了新步伐。连续三年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年”、“农业科技推广年”等活动。借鉴“病人选医生”的方式,在电视和报纸上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的姓名、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介绍给农民,促进了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对接。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立了专家课题组,分别选定课题,定攻关内容,定人员,定经费,定考核奖惩。中级以上职称科技人员到乡镇、到村、到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今年春季,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市农业局派出名科技人员与个村的户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为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长效联接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了科技服务方式。在开通“农业”热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会计集中记账中心网络系统,新建了农业信息中心,更新了农村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链接,并借助市、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及时了解、掌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等服务,成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三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近年来,与山东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实施多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在章丘大葱主产区引进推广了频振灯杀虫新技术,不仅每亩降低成本元,而且为大葱的无公害生产创造了条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达到万亩,有个农作物品种被认证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作物良种化,薄皮核桃、早熟苹果、花菇、白硬冬小麦、黄颡鱼、五彩棉等多个新品种被成功引进,人工授精、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其他实用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种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初步形成了“服务到村到项目,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格局。
四是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依托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重点实施了“青年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等项目,实行免费培训、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农民人次,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对解决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低、“有岗位、无技能”问题创造了条件。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以上集中在市直农口各局及其下属单位,而处于生产一线的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乡镇与市直农口部门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的难度加大,市直农口部门难以根据全市各区域、各乡镇的业务需要,在市与乡镇之间调配科技人员。如××乡作为山区乡镇,每年要组织实施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却没有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又难以从市直部门下派科技人员,致使该乡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无人才可用的窘境。二是乡镇之间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从目前各乡镇所需科技人员的类型来看,南部乡镇需求林果、畜牧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多,北部乡镇需求蔬菜、水产养殖专业的较多。但近年来受就业观念、各乡镇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新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大都把中部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就业的首选单位,造成了乡镇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不适应。三是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置不合理。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人中,属农业专业技术干部的人,具备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的聘干或工人人,两项合计仅占%,另外人为其他专业技术干部或非农业专业聘任制干部、工人。同时,各乡镇还有名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名身份为聘干或工人具有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编制在自收自支单位,大多数从事与非专业工作,导致出现农业院校毕业生用非所学、学而不用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并存的现象。
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未完全落实。一是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改革不到位。因债务问题,部分乡镇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并未实际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后,兽医站、农机站成为经济实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保证工资收入,各站所科技人员虽然也搞一些先进科技的推广工作,但更多的是物化服务,推广哪项技术,主要是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收入,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干起了与本职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与岗位职能要求完全脱节。这对于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不利。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人员中,相当部分职称晋升不及时,工资没有按标准套改兑现;市直农业、水务、畜牧、林业个局及其下属单位中,有名科技人员为差补人员,人实行白收自支,实际收入与同级别其他部门单位也有较大差距。三是机构改革对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精简农业服务机构及人员开始,加之过去个别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情况,乡镇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市乡机构改革持等待观望态度,对工作职位、工资待遇等顾虑重重,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少数人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⒊基层农技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与乡镇座谈过程中,普遍反映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严重、流失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跳”出农口的农技人员有人,通过调整隶属关系到民政、司法、计划生育等其他单位工作的人。分析原因:一是基层干部偏少,党委政府从全局出发抽借农技人员到其他单位工作。二是农技推广机构不稳定,工作条件及待遇较差,农技人员主动“跳”出农口。三是编制不落实导致农技人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部分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编制不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抱有临时思想,难以安心工作;而编制及工作都在其他自收自支单位的农学类毕业生,更难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⒋市直农口部门服务一线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市直农口部门广大科技人员有到一线创业发展搞服务的主观愿望,但相关的配套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如,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首先看论文、科研成果等“硬件”,没有这些“硬件”,即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得再多、再有成效,职称照样无法晋升和评聘,工资待遇也就无法相应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搞不搞一个样,为农民服务的力度大小一个样,导致农业科技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撰写论文、发表文章上,下基层搞服务的压力感和主动性不强。同时,被服务对象在农技人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缺乏发言权,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也导致科技人员在下基层服务方面产生惰性。
⒌农业科技人员与基层服务对象衔接不畅。由于目前我市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直农口部门的科技人员下乡搞服务与基层对接的不够好,有时农民有技术要求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下乡不知道为谁服务。现任白云湖镇劳保事务所所长分管农业、原为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的高级工程师马宝祥深有感触:市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服务,由于点多面广,不清楚与谁对接,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市直农口部门反映,如果单纯靠扶持大户、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而没有乡镇政府的组织、支持、配合,没有专业协会的参与,科技人员想下去搞服务,也找不到具体的服务对象。用科技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如同截断了左膀右臂”,不仅无法掌握必要的基础资料,而且无法敲开群众的门,更谈不上为群众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同时由于对接不畅,科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有一定偏差,技术人员推广的并不是群众最需要的。特别是大多数群众受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不愿承担试验项目风险的影响,在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时,对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科技项目比较感兴趣,对一些具有前瞻性、试验性的项目则反应冷淡。而农业科技人员实施的科研推广项目多数具有试验性质和系统要求,效益回报过程和经济效益与群众期望有一定差距,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⒍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调查中发展科学试验和推广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技推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但是科技推广资金在全市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还没有农业科技推广常设性基金,各单位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也比较低。乡镇党委政府自身财力有限,无法加大投入。在开展农技服务时,交通工具、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的场所图书阅览场所、影视设施等严重缺乏,导致服务缺乏系统性,形式和方法单一,并且局限于零打碎敲的临时性培训和发放相关资料,不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的系统服务。市林业局农艺师杨继明反映,作为科技人员,下基层进行科学试验、推广先进科技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受经费、交通工具、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些科研推广活动无法开展。希望市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把科学试验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起来,在重点技术推广上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各项试验示范活动的开展,产生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
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按照“行政推动与市场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⒈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优化乡镇科技人员结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关键因素。从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充实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农技人员,是解决农技推广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调查,当前市直农口部门和有关乡镇亟需个专业的名农业科技人员。建议人事部门对占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的人员认真核查,严格限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适当的清理。对市乡镇亟需的农业科技人员,及时进行增编。需要补充的人员,可以在乡镇之间进行调剂,也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市直、乡镇自收自支单位的现有农学类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中级以上农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调剂使用。不能解决的,由人事部门组织面向社会,从农学类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
⒉确保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作用。从实践看,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在人多,而在于精干、高效,在于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为农服务。针对部分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从事事务性工作多、搞技术创新与推广精力少的实际,为保证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建议对抽调农技人员的行为严格限制,不经过市直业务部门同意,各乡镇不得随意抽调,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推广上。同时,落实好他们的职称、工资、福利,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打消转行走人的念头。要对每个农技人员每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签定责任书,使农技人员有压力和动力。
我县早在1979年便成立了平江县林业学会,1985年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1995年成立平江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下设一所三室,即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丰产栽培室、森林保护室、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室,同时27个乡镇林业站也相继成立了林业技术服务站。2003年,县林业局根据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成立了林业技术领导小组,下设退耕办、生态办、油茶办、规划设计办。均由县局一把手担任主要负责人,现林业科技推广站核定编制18名,平均年龄42.6岁,其中大专文化的8人,中专文化的10人,都是林业工程师以上职称;平江县林学会现为第八届,设营林、森工、野保、生态旅游四个学组,现有会员7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8名,助理工程师38名。今年,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方面主要是通过参好了林业科技论坛,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好一次林业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林业科技网络建设的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是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今年10月,市局组织召开岳阳市第六届林业科技论坛,我局通过林学会通知各会员,先后有22名会员撰写了林业论文参赛,其中,高工黄展鹏同志的《论平江县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意见》与《平江幕阜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的探讨》分获一、二等奖,工程师胡满花等撰写的《平江县古树名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入选论文集。通过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林学会成员充分体现了研究发展平江林业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县林业发展方向及林业科技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是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今年4月,我局党委研究,在南江林业站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试点工作,主要是对林政、营林、林业财务及森林公检法等四线人员进行林业业务和政策法规考核。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10月,局党委通过下发文件,决定先在全县27个乡镇林业站开展此项活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县林业站407名林业职工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练兵活动,在林业业务的各方面能切实得到提高。
三是办好林业培训班。12月1日,局党委召开全县林业工作技术人员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培训班,全林业系统38个场站的主管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主管领导到均参加了培训,森林资源培训是我县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硬件指标。目前,各单位均已确定了一名专职森林资源档案员,来加强资源建档,确保森林资源的有序使用。
通过全县38个基层林业单位的纵向发展,局林技推广站、林学会等8个林技股室(单位)的横向沟通,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年我们在内抓各项林业建设的同时,向上级继续争取了油茶低改、丰产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主要推进了油茶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三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一是油茶丰产栽培。“巴陵籽”和“德字一号”油茶是我县油茶产业开发的优良品种,自1992年开始,我县采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繁育苗木4056万株,先后被推广到江西、湖北等4省43个县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696工程造林。今年,我县继续加强丰产选优栽培,先后在童市镇等地建立高产基地360亩,建立优良无性系苗圃11个,义务培训林农油茶嫁接技术6次,因此项致富的林农由去年的62户增加到78户,每户平均建有油茶嫁接地10亩左右,估计此举可直接提供优良无性系苗子,450万株,可造林500万苗,目前,童市林业站与局产业办积极帮他们找销路,局信息办还将其油茶苗信息免费到县局网站上。
年内,油茶产业科技推广方面我们还继续推进两项实事,一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合作在童市镇建立的油茶良种试验园建设,历年共引进70多个优良无性系,设立98个对照,经过11年的观测,摸清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无性系、不育系等的遗传性状、生长指标、产量,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产途径,该课题今年内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市林科所在时丰建立的基地建设,该基地是今年局为进行油茶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及优良无性系推广而建立的,基地面积共200亩,省林科院大兴安岭在江西、贵州等地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观察油茶同一高产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从而选育出最适应本地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最终达到高产目的,目前,该试验基地已完成整地工作,计划年前完成造林。
二是速生丰产林栽培。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我县被定为南林范围,上级指定我县为幕阜山区速生丰产林基地。一年来,我们利用工程及社会造林,通过在三阳上坪建立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先后繁育并提供优质杉苗100万株,马尾松切根苗80万根,桤木苗80万株,意杨扦插苗25万株,营造岳纸基地近5万亩,退耕还林及长防林工程4.6万苗,95%以上面积的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今年,我县通过多方争取,于5月份建立全省首家森林植物医院,此院在服务全县80万林农的同时,也可对全县57种病虫害对症防治,如今年7月,临长高速公路平江段18公里路侧绿化通道患发杨扇舟蛾,该院在确诊之后,冒着高温酷暑,用高压喷雾器,烟雾机对其进行了药物防治,一周后,绿化通道再现绿色,给高速公路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农业科技人员在扶贫扶智与强农惠农行动中的作用,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支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广技术,攻克农村农林科技推广盲点、弱点,实现科技惠农富农。本文将以笔者在农村林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的体会为素材,探讨科技人员参与扶贫扶智与强农惠农的途径。
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在哪里?应该设立哪些具体项目?只能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
宁县黄甘桃是宁县的传统地方优良桃品种群,以前主要在九龙川栽培。进入本世纪以来,宁县黄甘桃发生了以品质变劣、市场无货为特点的栽培衰败,危及黄甘桃种质资源保存。从2006年开始,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九龙川及全县各地开展专业调查,发现实生繁育(导致品种变异)、花期霜冻(九龙川是个聚霜窝子,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潮进入后很难出去)、技术不当(例如短枝修剪导致黄甘桃绝收等)、产后处理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以这些问题为导向,确定以品种选优、避霜规划、技术研究、产后处理作为研究方向,开展了长达10年的研究,取得了优选品种、避霜规划、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
2018年,在扶贫培训中发现宁县各地存在大量的成龄低效核桃园,不挂果或者产量低、品质差。观察分析低效核桃园的成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生苗建园,品种变异、杂乱,成龄多年产量很低,品种以取仁困难的隔隔核桃多;另一种是农民从市场上购买的嫁接核桃苗,品种不清,未搭配授粉品种,也不结果。
在长期深入基层指导林业工程和2018年下乡扶贫培训过程中发现,宁县苗林产业存在育苗产业多与市场脱节、大苗培育技术应用不当、山地造林树种单一、有的造林成活率低、林地和林权管理需要加强等问题。为此,撰写了《宁县苗林培育产业出现的问题分析》,对参训农民做了讲授。
找到了农村农林业某一方面科技推广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就要进行专业论证,立项开展专业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专业措施。
避霜地形。笔者在黄甘桃保种研究中发现,宁县盘克、金村、九岘和正宁的五坝塬等地的桃和苹果很少受冻。调查其原因,原来这里海拔高、并处于子午岭森林的包围之中,气温变化迟缓,节气迟,桃、苹果开花比前塬地区迟15天左右,清明前后的寒潮到来时这里的桃、苹果还处于休眠状态,故不会发生花期霜冻。此外,在前塬地区,也存在一些避霜典型:宁县城西山的马坪和瓦斜塬、北山的庙咀坪和南义塬,这里的地形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的流动方向是奔向东南方,在具有本特点地形的高凸处的黄甘桃相比于西面开口、东高西低、南北接塬的九龙川和湘乐川,在历史上花期霜冻很少,在2018年桃花期遭遇50年以来罕见特大霜冻中有少数桃园保住了部分花果;湘乐川2018年清明前后最低气温(-7.9℃)比西塬低2℃;2018年宁县西区的和盛镇吴家村,一处苹果园冻害轻微,考察其地形特点,也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奔向东南方。这些事实说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径流奔向东南方的地形的高凸处是宁县前塬地区的果树避霜地形。其原理是: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潮比重较大,它在向东南方向移动中会沿着自然水文线(自然流水线)——即胡同、沟壑向低凹处快速前进,遇到坑凹地会沉积其中,遇到上坡地会减速前进,所以,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地形下的自然水文线以外的塬面高凸处、能避西北风的塬边高梁,是果树避霜地。长梢修剪。2014年,九龙川黄甘桃丰收,但是桃农周永兴的4亩黄甘桃园却没有1颗桃子,问题出在哪里?研究发现其采用短梢修剪的方法。
村民反映,1990年代九龙川组织人到天水参观人家的桃树管理,学会了短梢修剪技术,回来运用到黄甘桃上却不起作用。经调查发现黄甘桃果实梗凹深、果梗短,成熟期的果实主要分布在结果枝前段的细稍上面,并将母枝拉弯陷入梗凹内,或将果梗凹附近压出深深的枝痕。短梢修剪的问题是将结果枝前段的细梢剪去,留下后部的结果枝较粗,果实生长的拉力不能将其拉入果梗凹,却将果柄拉断了,于是出现绝收的现象。因此,宁县黄甘桃就只能进行长梢修剪。塑膜套袋。笔者在黄甘桃塑膜套袋试验中发现海拔较高的塬面塑膜套袋效果比海拔较低的马莲河川区好,海拔更低的渭河流域天水桃塑膜套袋失败。由此可见,桃塑膜套袋是陇东高塬的特色。究其缘由,即使在塬面,见不到直射光的地方,黄甘桃的塑膜套袋也是失败的,具体表现就是果面有水渍斑。由此现象分析,适当的气温、降雨、较高的紫外线(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是塑膜套袋成功的前提,陇东高原地区的塬面恰好存在这些条件。
国槐苗的平茬和修枝问题。国槐苗顶芽弱,过冬易枯死,侧芽接干会造成主干弯曲,其预防方法是适时平茬。但平茬过早则成活率低或平茬当年冒出的条子不旺,达不到养干目的。据调查,适宜的平茬时间,一般地应是国槐小苗移栽后的第3年春季发芽前,肥沃地应该在移栽后的第2年春季发芽前,这时候根系已经丰满,平茬后冒条发旺,当年能长2m高。但是,由于农民不懂修枝技术,修枝强度过大,造成上下、左右生长不失衡,平茬后的部分国槐苗就出现主干弯曲现象。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推广正确的修枝技术,即落叶阔叶树修枝强度小树以1/3为宜,大树平不超过1/2。国槐平茬1年后主干已经养成,3年内一般不必修枝。
农业、林业技术具有地理局限性,其他地区的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到本地。这就要求农林科技人员必须重视农林实用技术的本地化研究。没有经过本地化研究、验证的成果、技术,直接推广存在风险。农林科技的研究与推广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研究目的是推广,推广中间有研究,这是为什么要保留本地农林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养活一批本地农林科技人员的原因。农林科技推广面对的是知识面较窄、没有经过农业或林果专业训练的农民,所以农林科技推广的手段、载体必须与这种现实相适应。农林科技的推广必须研究农民,研究他们的知识水平,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兴趣,研究他们熟悉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进行再次创造、加工,将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转变成农民朋友喜欢的读物、讲座、展示等科技推广模式和载体,才能起到扶贫扶智的作用。笔者面对宁县苹果、黄甘桃栽培推广的困难,编写出版了《苹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快板书》《宁县黄甘桃优选品种及其栽培技术》2部科普著作,并发表了林业方面的一系列科普论文,在扶贫培训中发放资料,制作PPT讲授、推广。
在近30年的基层林果科技服务工作实践中,笔者最深切、最持久的感受是普通农民学习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存在许多困难或障碍,原因是农民脑子里普遍缺乏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很难通过专业著作的自学掌握果业知识和技能。在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诸多课程中,数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测量学、生态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果树栽培学、果树育种学、果树病理学、果树昆虫学、果品贮藏加工学、果树研究法是专业课程。大学生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起,为学习专业课程铺好路之后,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农民在果业生产中直接应用的是果树专业知识中的实用技术,不懂专业基础知识,没有全面了解果树专业知识,不了解果树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果业知识时就会有一种遥不可及的困惑感,看不懂深刻的专业书籍,于是普遍认为苹果产业技术书籍、专业刊物“不读不知道,读了就迷惑;不学不会干,学了更难办”,非果专业出身的农村干部也有这种困惑。但是,在果树技术培训中若不涉及有关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也会产生技术应用上的“教条化”、死板硬套、不灵活等问题。多年来,宁县苹果产业开发挫折不断,重要原因之一是果业科技的普及程度低。
基于上述考察和分析,笔者和刘维洲工程师产生了基于农民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以艺术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为农民创作一部偏文艺型的、风趣易懂的苹果科普通俗读物的欲望。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苹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快版书》。其创作理念和特点是:第一,以农民喜爱的快板书形式总结、剖析苹果科技,一理一书、一技一书,系统介绍,并在快板书的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按学术化的规范介绍了相应技术资料,绘制了部分图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相互照应;第二,编排顺序和结构体系尽可能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先铺后盖、系统完整、深入浅出、由浅入深、法理结合、技术新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文艺氛围中享受果业科技知识的熏陶;第三,利用农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实例或比喻,多用农民易接受的活泼语言,多用类比、拟人化等文艺性笔法,轻松解释深奥的专业理论,或画出粗线条的知识轮廓,使农民对果业科技知其原理、懂其应用、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轻松接受,不至于因陷入繁杂的基础知识大背景的泥潭而苦恼、退缩,也不至于因对技术原理认识不够而陷入“教条”或盲目冒进。该书出版后,曾在早胜镇扶贫培训班和宁县农广校的培训项目中做了讲授和发放,赢得农民欢迎。
核桃是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目前推广的大部分优良品种雌雄花期不一致,有雌先型、雄先型之分,同株雌雄花开放时间相差10-15天之久,雌雄花开放不相遇或仅部分相遇,影响核桃授粉和结果,所以建园时应搭配授粉品种,没有搭配授粉品种的核桃园要通过局部高接换种插入授粉品种。在向农民讲授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例如:你们的核桃园为啥不结果,原因就是你们没有给核桃树结婚。这样一讲,便提起了农民的兴趣,接着详细介绍了无授粉树高接改造的详细技术,普遍易接受。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