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农业技术推广(精选5篇)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将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列入国家和地方相关发展规划、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会同科学技术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这充分说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经历了深刻变革,这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1951年颁布的《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规定:“每个县至少有一至两个农事试验性质的国营农场,一方面用于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另一方面按可能的条件给互助组和合作社以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按照该决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华北地区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指导。1953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对推广工作的性质、任务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55年,农业部又颁布了《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要求应在县以下的行政区划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推广站的主要业务包括:耕作技术、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新式农具、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畜牧兽医和会计辅导等。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先后遭受了两次重大冲击。第一次冲击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被迫实行机构精简。195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被精简了1/3,人员减少了2/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解散。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再次受到重视。1962年1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充实农技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对农技站的任务、工作方法、人员配备、生活待遇、奖励制度等再次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根据这一指示对农技推广站进行了整顿和充实,推广体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推广体系遭受的第二次冲击是在“”期间。大部分推广机构被撤销,农技员被下放到农村插队。但是,农业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区开始自发探索农技推广组织,聘请农技员进行指导。例如,1969年,湖南省华荣县创办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并被迅速推广到全国。1974年开始,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通过专业农技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运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方式进行农技推广[1]。到1975年,全国“四级农科网”已达到1100万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的重大转折点。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的解体,“四级农科网”也相应解体,“五级一员一户”的农技推广体系(即在中央、省、市、县、乡设立推广机构,村设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随之逐步建立。1979年,农业部在全国29个省开始试点由国家和县共同投资的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中心,整合种植业各专业站,初步实现了推广资源由分散向综合转变。1982年,农业部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83年,农业部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条例(试行)》,对农技推广的机构、任务、编制、队伍、经费和奖惩等做出了具体规定。1984年农业部又颁布了《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行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农技推广服务的范围,用以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1989年,国务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农技推广部门要实行“技物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2]。至此,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与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技术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方向,强调应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服务,把乡级技术推广机构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名额和所需的经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和财力自行解决。1992年,农业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明确乡(镇)要建立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经管五站,实行农技员“三定”(定岗、定编、定员)工作。这一标准成为稳定充实乡镇推广队伍的政策依据。1993年7月,《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始走向法制轨道。1998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化、水产和农村经营管理五个系统的建设。到2000年底,共有24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依法管理推广事业的局面在全国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计划经济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发展目标逐渐不相协调,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2001年,国务院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23年)》,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2002年初,《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和公益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00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形成国家农业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此外,农业部、科技部和财政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逐步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经营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行。在推广机构的设置上,提出了建立区域站的思路,将相近行业的推广机构适当合并成综合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开展。2004—200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了战略安排,要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2023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属于行政型一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具有执法和行政管理、中介服务、经营及公益四项职能。在纵向层次上,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县级以下五个层次,各级推广机构有各自的职能分工,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具备行政指导和业务指导两条主线,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方式。在横向职能上,按照专业分设了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业经营管理站和限于种植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五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以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例,其推广体系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推广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政府负责制定农业推广政策,对国家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并直接负责农业推广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国家财政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2)组织管理具有“双重性”,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一方面服从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同时又接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照专业划分成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业经营管理站和限于种植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五个体系,以各专业为基础,分别开展各自的推广工作。(4)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归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相互独立,通过政府的协调和组织,分别承担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这些特点使得我国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4]。但这种推广体系自上而下,组织管理“双重性”以及各部门之间分散独立等特点也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顺,中央各部门间矛盾多,关系协调困难,宏观管理薄弱。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混为一体。(2)各地区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比较混乱,农技员经常忙于“催粮、催款”、计划生育、民事纠纷等行政事务,难以顾及推广工作。(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推广投资强度低,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狭窄。(4)农技推广内容狭窄、覆盖面小,为农民提前生产计划制订、经营决策咨询、产后加工和销售指导等服务工作相对较少。(5)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专业结构失调、数量分布失调[5]。推广人员长期缺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方面的培训,知识老化,整体素质不高[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同时也加大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健全了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建了一支人员众多的专业技术推广队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虽然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得到了新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繁荣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分散,我国农技推广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笔者就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以无偿服务为主,应体现公益性职能,因而人员经费和业务费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工作的基础条件。我国现行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费财政包干体制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县财政列入预算,但乡镇财政无力足额支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出现了被“抽血、截留、挪用”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农技推广人员都没有去学习新技术的条件,致使推广人员的知识也比较陈旧老化,更谈不上去给农民做培训。经费不足问题最终使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宏观上分析,对各式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需求比较大同时也是较迫切,但从各地推广实践来看,真正具有采纳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需求”并不高。一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无形技术方法类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求采用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和严格的操作技术,而现阶段只有极少一部分农户有这种能力来带头。大多数的农民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二是几千年来养成的小农生产方式,让农民一时改变也是有很多困难的,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民比较现实,急功近利的意识与回避风险的本能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对新技术不愿意采纳。大多数农民都会沿用传统陈旧的方法。他们认为老方法还是比较保险,根本没有风险。农民接受新技术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有许多有知识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造成农村留守人口年龄老龄化,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导致给留守老人推广新技术难上加难。
由于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农技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收入不与工效挂钩,考评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使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平均分配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制约了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干也是那样、不干还是那样,懂与不懂的人和干多干少的都一样。出现以上问题,能给技术较强的骨干带来消极的心理。
由于我国农业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农业是以各家各户较为分散的农户经营。每户的规模又比较小,以亩为单位,生产时较为分散,增加了推广人员的难度。有一些在城里工作的农户,自己不种地把地空留着,造成土地经营权不流转,给稀有的土地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时每一户农民都有自己的经营方式,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向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给机械化收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科技主要带来了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小农户的经营适得其反,促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
首先,第一点政府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技推广人员是为政府及农民服务的。政府要做到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经费。第二点要求政府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办工经费,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推广体系的建设。第三点是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以便专供农业技术推广所用。最后是推广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对农民进行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才能做到农民科技致富的需求。
农民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需求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员及农技推广市场的主体。现阶段,农民文化成度普遍较低,对新农技的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要想更好的推广新农技,笔者认为,目前首要认务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要让农民认识科技的力量,使农民对新农技的认识由外行过度的内行。就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的现实状况来看,给农民培训新技术主要注重他的实用性,要让农民培训后就能看到效果,应用起来方便快捷。同时我们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讲课,利用培训班的方式与现场做示范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对那些好的项目及收益高的项目,要建立重点的科技示范园,让农民可以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实用效果,用科技事实及成果去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意识,最终引导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科技致富的目的。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农民需求那种新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根据农民的需要给予关注,只有针对性的推广新技术才能得到农民的欢迎,才能解决好推广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要及时地把先进技术及市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去了解先进技术的功能,给农民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只有这样做农民才会自愿的去学习、去利用农业新技术来致富。
[1]丁振京,赵科宇.我国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6~8.
在任何国家,农业都是不可缺少的产业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就是为了保障国民最基本的饮食需求,让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社会经济的建设作出贡献。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农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量的增加,同时也要求农作物有更好的品质和更加优质的口感,这样才能满足国民对饮食的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传统的农业的生产模式,扭转传统粗放型农业现状,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提供帮助。然而,从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
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较多,但推广主体依然国家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同时还有一些与农业技术相关的企业以及农村合作社共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中。这样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相较于以往农业技术推广已有了较大进步,并取得一定的雷火 雷火电竞 app推广成果,为农村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及农用机械的使用作出贡献,有效提高了当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十分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与农户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有着巨大影响。然而,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工作过程中,部分政府或主管部门过多地干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无法很好地展开基层推广工作,从而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缺乏足够的经费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极为严重的问题。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基层推广工作的展开,对负责基层推广工作的人员以及农户的学习都会产生阻碍。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次是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技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本身所投入的经费就不多。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也会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工作造成阻碍,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来看,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基层推广人员与农户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因此,只有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才能让农户进一步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并且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然而,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却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因为基层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同时工作也较为艰苦,很难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其次,要想更好地推广农业技术,要求基层推广人员本身也具备较高的农业专业知识。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部分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这也会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产生阻碍。
要想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和主管部门都要秉持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理念。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生产,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农业生产主体农户的需求,并且加强与农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改良与创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户经济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用的是单一技术以及品种的推广,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农户的选择,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经济市场对于农产品的要求。而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就要求政府部门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让当地的农业发展更好地符合市场要求,以此促进农户以及当地经济效益的增长。
要想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这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不足工作现实的要求。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经费、人员经费,才能让技术推广人员更好地指导农户掌握新型农业技术,以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经费的投入也有助于改善当前基层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让他们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完善的推广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同时,也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部门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让每一个工作人员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推广工作,从而为新型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当中,从而帮助农户更好地掌握农业技术。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保障新型农业技术能够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其次,要为农户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型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技术的应用;最后,工作人员除了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外,还需要加强技术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农户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帮助农户更好地应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当前,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能为农户的生产提供更大的帮助,提高农户经济水平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1]曹国涛,马新苗.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3(8):33.
[3]王元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农家致富顾问,2023(4):17-18.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